蜂蜜是生活中常见的营养品,一般蜂蜜刚买回来的时候多为黏性液体,但是储存一段时间后,蜂蜜可能会变成固态的形态,特别在低温环境下其固态的形态更明显,其实这就是蜂蜜的结晶的情况,那么蜂蜜结晶后可以食用吗?下面由羽林蜂蜜为大家揭晓。
蜂蜜结晶的原理:从蜂蜜中沉淀葡萄糖。
蜂蜜的结晶和水变成冰一样自然。事实上,只要它是天然成熟的蜂蜜,它就会在一定条件下结晶。当环境发生变化时,蜂蜜的主要成分葡萄糖的溶解度降低。倘若葡萄糖不能完全溶解,蜂蜜会自然结晶。
蜂蜜结晶的因素:蜜种、温度、水分等。
蜂蜜的结晶本质特点是葡萄糖结晶,故而蜂蜜中葡萄糖占比较高的蜂蜜比较容易结晶。并且,蜂蜜的结晶与环境温度密不可分,因为温度会干扰葡萄糖的溶解度,即当环境温度较低时,蜂蜜相对容易结晶。除此以外,蜂蜜的结晶也与蜂蜜的含水量有关系。蜂蜜含水量越低,结晶就越容易,否则结晶就越困难。
蜂蜜结晶后的营养:完全不干扰蜂蜜的营养价值
蜂蜜结晶没有内部变化,就像水变成冰一样。它不会干扰蜂蜜本身的营养价值,也不会给蜂蜜的食用带来不便。只是个别蜂蜜结晶后直接食用可能有点粗糙。简言之,蜂蜜结晶后不会干扰食用。
蜂蜜结晶后如何恢复:只要提高温度即可
蜂蜜结晶后恢复液体非常简单,其中最简单、最直接的方法是提高环境温度,温度上升后葡萄糖的溶解度也上升,沉淀的葡萄糖晶体溶解在蜂蜜中,但加热时必须将温度控制在60℃以内。蜂蜜中的酶类对高温非常敏感,超过60℃时酶类失去活性,降低蜂蜜的营养价值。
倘若蜂蜜长期不结晶是什么情况?
蜂蜜的葡萄糖容易结晶。因为葡萄糖溶解度降低,不溶性葡萄糖从蜂蜜中分离,蜂蜜结晶本质上是葡萄糖结晶,即任何天然成熟蜂蜜结晶,完全不结晶蜂蜜不是纯天然成熟蜂蜜。
蜂蜜结晶与蜜种有直接的关系:蜜种不同,结晶难度不同
蜂蜜不结晶的原因可能是蜂蜜品种的不同。事实上,一些蜂蜜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很难结晶。蜂蜜的葡萄糖和果糖在蜂蜜中比例越大,蜂蜜品种越容易结晶,如油菜花蜜、椴树蜜、荆条蜜等。相反,比例越小,结晶的可能性就越小,如枣花蜜、龙眼蜜、槐花蜜等。
蜂蜜结晶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:蜂蜜在低温环境下容易结晶。
蜂蜜结晶的难易度受温度的干扰。温度改变葡萄糖的溶解度,温度越高葡萄糖的溶解度越大。相反,葡萄糖的溶解度也越小。也就是说,温度高时蜂蜜不易结晶,温度低时蜂蜜容易结晶,因而夏天蜂蜜不易结晶,冰箱里的蜂蜜容易结晶。
除此以外,含水量高的蜂蜜不易结晶。
蜂蜜晶体的难度会受到含水量的干扰,因为含水量高的蜂蜜饱和度也很低(自然成熟蜂蜜的含水量约为17%~25%未成熟蜂蜜的含水量甚至可以达到50%以上),导致即使在低温环境下,葡萄糖也很难从蜂蜜中分离出来,最直观的表现是蜂蜜晶体的速度非常慢,甚至可能不结晶。
晶体核:蜂蜜晶体核被人为去除
大多数蜂蜜在储存过程中会因结晶而分层或变成固体状态,从而导致对蜂蜜结晶不了解的消费者误以为是白糖而干扰销量,因此许多蜂蜜商家便采用破晶核工艺人为去除蜂蜜结晶核,使蜂蜜不再出现结晶的情况,甚至有些不良商家直接将麦芽糖浆与蜂蜜混合,使蜂蜜永远不结晶。
假蜂蜜:假蜂蜜不会结晶。
假蜂蜜是极其常见的事情。当前市面上卖的低价蜂蜜大多是假蜂蜜,而假蜂蜜一般不会结晶(注意区分结晶和凝固)。虽然有些假蜂蜜在低温环境下会有固体沉淀,但这往往是糖浆凝固的情况。其实不属于结晶范畴。除此以外,假蜂蜜中的晶体大多不规则,颗粒明显。
天然蜂蜜的保存期有多长时间?
如果蜂蜜必须足够纯净,蜂蜜就没有保存期。
第一,关于保存期。
当前,国家规定罐装蜂蜜的保存期为18个月。然而,密封成熟浓度高的蜂蜜可以保质多年。但是最好吃新鲜的蜂蜜,因为新鲜的蜂蜜一般颜色、香味、味道都比较好。蜂蜜长期保存,只要不变质,就可以食用,对身体无害。只是,与新鲜蜂蜜相比,储存时间较长的蜂蜜营养价值稍差。
第二,关于是否变质。
蜜汁放久了会变质,有3个方面:
1、味道变酸;
2、变得非常稀薄(天然蜂蜜经过高密度过滤,浓度很高,甚至用纸包装也不成问题)。蜜汁变质主要是由于温度升高,因而冰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3、蜂蜜上有大量灰色气泡,表明蜂蜜中的一些有机物被分解、发酵和发泡,并变成气体逸出。这个时候,即使蜂蜜没有恶化,营养价值也降低了。
蜂蜜具有吸水的特点,应密封存放,避免吸水、发酵和串味。应储存在阴凉、干燥、通风干净的地方。
关于是否可以食用
倘若蜜汁密封不严,又没有低温保存,呈水状,放置至少三年,可确定已开始变质。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再喝了。喝酒可能对身体无害,但没有营养价值。如需了解更多,欢迎继续关注羽林蜂蜜~